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理学院曾祥云博士与合作者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Astronomy

作者:    时间:2022-10-14    浏览:

   (通讯员 汤婧)近日,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发表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王晓峰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颗正在穿越热亚矮星‘赫兹伯伦间隙’的蓝色大振幅脉动变星》(An 18.9 min blue large-amplitude pulsator crossing the ‘Hertzsprung gap’ of hot subdwarfs),三峡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曾祥云博士作为合作者参深度参与了该项研究。

   该研究采用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简称TMTS),发现一颗最短周期的蓝色大振幅脉动变星(blue large-amplitude pulsators,简称BLAP),研究人员及合作者利用夏威夷的10米凯克望远镜对该源进行了连续光谱观测,分析研究发现该星距离地球约8800光年,脉动周期仅为18.9分钟,其亮度约为太阳的110倍、温度为太阳的6倍,并与具有低表面引力和氦富包层的BLAP十分相似。同时结合国内外巡天项目的长期光学实测数据,研究团队还发现该源的脉动周期正以每千年2.5秒的速度变长,对当前主流的BLAP物理模型提出挑战。随后采用模型计算,发现该源的周期变化与之前被忽略的壳层氦燃烧的热亚矮星(氦壳层被剥离后形成的较致密的高温恒星)模型非常符合。综合分析发现这是一颗刚处于氦壳层点火阶段的0.7倍太阳质量的热亚矮星,自洽解释了该源的特殊脉动周期和奇异的周期变化率。

    BLAP代表一类罕见的具有异常大振幅与极端短周期的高温脉动变星。虽然针对脉动变星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2017年光学引力透镜实验(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简称OGLE)才首次发现了该类星体,且在OGLE监测的10亿颗星中,只有14颗被证认为BLAP。目前针对BLAP的内禀物理特性及演化规律知之甚少,实测数据匮乏,其物理起源的争论巨大。国际主流的研究观点认为该类星体可能是中心为氦核的白矮星前身星,其核燃烧已经停止并即将演化为氦核白矮星;或者是氢包层被剥离的热亚矮星,其中心氦核依然在燃烧。该研究丰富了BLAP实测数据集,也为BLAP物理成因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并且对进一步完善恒星的脉动和演化理论以及深入理解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曾祥云,现为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内容为时域天文学实测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Ia型超新星观测等方面的研究。现已在Nature Astronomy、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Astronomy & Astrophysics、The Astronomical Journal、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New Astronomy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发表论文15篇,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科重点基金1项、国家自科基金3项、横向课题5项。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2-01783-z

Copyright © 2007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三峡大学理学院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     电话:0717-6392370